首页 > 大连供卵 > 正文

转贴:美调查:和婴儿共枕眠危险? 专家:不能以偏概全

大连供卵 2年前 (2022-02-01) 0 3895

今日新闻 更新日期:2009/02/24 10:24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很多父母为了就近照顾新生儿,都会跟新生儿一起睡。根据美国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婴儿在床上意外被闷死或勒死有增加的趋势,家长到底要不要跟新生儿一起同床睡,也再度引发争议,听听医生怎么说。

小戴顿的妈妈原本以为让小戴顿和她一起睡很安全,没想到却因此害死了仅4个月大的小戴顿,小戴顿的妈妈丽莎对于因为自己不小心压到宝宝,让小戴顿就这样走了,丽莎一直很内咎,罪恶感迟迟无法摆脱。戴顿的妈妈丽莎心情仍未平复的说,「不管大家告诉我多少次,不是我的错,但是在为人母亲的心中,从戴顿出生那一刻,我就要付出生命保护他,但我却救不了他。」

根据美国最新研究报告,2003年和2004年之间美国有超过300个婴孩被放在床上闷死的案例,儘管数字惊人,不过很多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还是坚持要跟小孩一起睡。

与孩子睡的家长史丁爵坦言,「很难去解释原因,但你会提高警觉,帮孩子餵奶的时候,我不会压在他的身上,不会发生这种事。」

不仅在美国,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许多家长都习惯让新生儿一起睡,发生闷死的意外其实并不多见,因此对于美国这份研究报告出炉,很多小儿科医生认为不能以偏概全。小儿科医生鲍伯席尔斯排除众议说,「我真的认为一起睡很安全,只要方法正确的话。」

专家建议让小孩躺着睡,毯子枕头不要靠太近,家长多一分注意,小宝贝就多一分保障,遗憾也能避免再度发生。(新闻来源:东森新闻记者罗纭辰刘荣斌)

贵阳捐献卵子机构流程

浙江供卵费用


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暂时还没有回答,开始 写第一个答案吧
当我们同宅一起 当我们同宅一起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阿豆宰都喜欢睡很软的"椪床"

孩子陷在里面家长也不容易发现

赞同 0 0 发布于 2年前 (2022-02-01) 评论
明爸 明爸

母乳哺育医療学会臨床程序 6 - 亲子共眠和母乳哺育上的指引

资料來源:Academy of Breastfeeding Medicine

翻译:陈昭惠主任

介 绍

母乳哺育医療协会(Academy of Breastfeeding Medicine,ABM) 是由一群致力促进、保护和支持母乳哺育的医师组成的世界性组织。ABM的目标之一是促成最好的哺餵母乳措施。这份臨床指引讨論父母亲职工作中对母乳哺育有明显影响的一个议题:婴儿睡觉的地点。

背 景

一般认为亲子共眠(co-sleep)是指婴儿和父母睡在同一张床上。但真正的涵意是指婴儿和一个愿意承担照顾的人(通常是母亲)有密切的社会性及[或]生理性亲密接触的多种方式。(1)这个操作性定义要求亲子共眠者保持近距離,这包括婴儿睡不同的床或家具,使彼此可以互相感觉到对方的刺激,并给予的回应。

同睡一床(bed sharing)只是亲子共眠的一种形式。亲子共眠的型式也可以是共睡一张床垫、棉被、甚至地板。因为表面不同,但各种共眠方式的风险不一样,共睡沙发或是长椅,可能风险较大。(2)

亲子共眠提供生理的保护,让婴儿免于寒冷,而且延长母乳哺育的时间,如此改善了正在慢慢发展的人類婴儿之生存机会。(1;3-5)相对于其他的哺乳动物,人類的婴儿出生时神经功能比较不成熟,发展速度较慢,需要频繁的餵食。(1;3-5)在疟疾流行地区建议亲子共眠,因为这可以有效的利用现有蚊帐。在其他地区当被褥或住屋是不够用时,亲子共眠可能是必需的。

近几年來,医学文献指出同睡一床和亲子共眠是一个造成婴儿死亡的潜在因子,而对其有负面的评价。(6-10)这导致公共卫生当局劝所有的父母避免和婴儿同睡一床。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USCPSC)劝告父母"绝不能和婴儿睡在一起"。但这建议并没有在不同形式的亲子共眠及安全和不安全的同睡一床之间做重要的区别。(11)

同睡一床长久以來被当成是一个能提高父母养育行为或"亲子关係連结"以及帮助母乳哺育的方法。(12-16)ABM在回顾现有的文献后(見"正当理由")对医療保健提供者提出下列的建议。

建 议

一、 因为母乳是婴儿最好的营养,对婴儿、母亲和社会有多种好处。所以任何有关婴儿照护的建议,如果会妨碍母乳哺育的开始及持续性时,必须小心地权衡轻重。

二、 不应假设家庭每个晚上及白天只採取固定一种睡眠安排方式。在了解婴儿的睡眠方式时,医療保健工作者应该考虑这一点。(2;22)父母应受到鼓勵可以表达他们的观点,并向医療保健工作者寻求资源及支持。在了解婴儿睡眠资料时,必需注意到文化差異性。

三、 目前并无充足的证据支持常规地反对亲子共眠。应教育父母亲子共眠的风险和好处,不安全的亲子共眠方式,而且允许他们自己作决定。同睡一床是一个複杂的狀况。有关婴儿睡眠环境的卫教谘询,应该包括下列各项资讯。

1 在同侪评論过的文献或专家一致的意見中已经发现一些和共睡一床/亲子共眠有关的潜在性不安全的因素:

?暴露于二手烟的环境及母亲抽菸(2;11;17-21) ;

?与婴儿同睡在沙发,长椅或座卧兩用床(2;6;9-11);

?同睡在水床或使用材质较软的床垫材料(6;9-11);

?同睡的床周围有空隙可能卡住婴儿(6;9-11);

?婴儿趴睡或侧睡在成人的床上(6;9-11);

?共睡一床的成人服用酒精或会改变精神狀况的药物(2)。

2 应该给予家人所有有关婴儿安全睡眠环境的资讯,包括:

?婴让婴儿以仰躺姿势睡觉(23);

?使用一个稳固,平坦的表面,避免水床、长椅、沙发、枕头、质料柔软或宽鬆的床褥(6;9-11;23);

?只使用一条薄毛毯盖婴儿,确保婴儿的头没有被覆盖住;

?在寒冷的房间中,婴儿可以放在婴儿睡袋中保持温暖(6;9-11;23);

?婴儿的睡眠环境避免使用厚被子,羽绒,棉被,枕头,及填充玩具(6;9-11;23);

?绝对不要让婴儿躺在枕头上或紧邻枕头睡觉(6;9-11;23);

?不要让婴儿一人单独躺在成人的床上(6;9-11;23);

?告知家属成人床有潜在的危险,而且其设计不是以政府对婴儿的安全标準为準(6;9-11;23);

?确定在床垫和床头板、墙壁及其他表面之间没有可能使婴儿陷入或导致窒息的空隙。(6;9-11;23)

将一个稳固的床垫直接地放在地板上远離墙壁可能是一种安全的替代选择。共睡一张成人床或共睡一个床垫的另外替代方式是将婴儿床放在成人床床边,提供和婴儿间的亲近及接近性。这样的设计目前还没有经同侪评論过的研究。

正当理由

一、母乳哺育和共睡一床

同睡一床和母乳哺育的一项研究发现,与母亲同睡一床的婴儿比分开睡的婴儿在夜间哺乳的时间多出三倍,哺乳的次數增加二倍,而且每次吸奶的时间多出39%。(16) 在睡眠期间母亲接近婴儿且有感觉上的接触,可以促进对婴儿想吃奶表现的迅速反应,而且提供依赖的婴儿和父母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心。

美国一个包含超过一万名婴儿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发现,一个月大婴儿有超过22%是与父母同睡一床,其中哺乳母亲与婴儿同睡一床,比未哺乳母亲多出三倍。同睡一床的婴儿有百分之九十五是和父母共享一床。(24)紐西蘭和澳洲的研究也发现当地共睡一床的比率远超过 40%;22;25)美国最近的一项回溯研究也显示亲子共眠的比率高达45%。(26)

二、亲子共眠和婴儿死亡率

1婴儿猝死症风险和预防:

一些流行病学的研究和一个最近的综合分析,发现母乳哺育和低婴儿猝死症风险间有明显的关聯,尤其是在出生后头四个月纯哺餵母乳。(27;28)然而,目前的证据仍不足以显示母乳哺育和预防婴儿猝死症之间的因果关聯。一些研究也显示婴儿和抽烟的母亲同睡一床时,婴儿猝死症的风险增加。胎儿及婴儿期暴露于二手烟的环境会增加婴儿猝死症的风险,这与社会地位等其他已知危险因子无关。(2;17-21;29;30)因此建议婴儿不应和吸烟的父母同睡一床。

2窒息风险

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USCPSC)使用死亡证明诊断得到二项研究结論为,有明显數目的婴儿因为睡在不安全的睡眠环境而窒息,包括意外的被床表面卡住或被睡着的成人或较大儿童压到。(8;10)由这些研究USCPSC反对所有型式的亲子共眠,并忠告父母在任何狀况下都要避免和他们的婴儿睡在一起。USCPSC担心成人床未顾及婴儿的安全标準及婴儿睡在不安全环境下可能造成的危险。

最近在圣路易斯和克里夫蘭所做的二项研究也引起類似的担忧,(7;9)这些研究有相似的争议,没有考虑同睡成人的药物或酒精濫用狀况及婴儿死亡时的睡眠姿势,因为婴儿趴睡是婴儿猝死症的最重要危险因子之一。 研究亦没有区分已知不安全的睡眠环境,像是沙发/长椅、水床等,和其他的较安全的睡觉床面。

在这些研究中使用的名词(例:压到)无一致的标準。在缺乏死亡现场调查及与死亡当时在场人士详细面谈,即使没有证据显示有真正的压到,医生和法医的个人认知可能让他们将有成人在场,发生在成人床、长椅或椅子中的婴儿死亡都归類为压到致死。尸体解剖无法区分婴儿猝死症是意外或意图谋害(以枕头闷住婴)造成的。因此,发生在婴儿床的死亡,常被指为婴儿猝死症;而死在长椅或成人床上,则被归類为窒息。同睡一床这个行为的多样性让婴儿死亡的分析更複杂。一个针对婴儿猝死症高风险家庭的居家访视研究发现,同睡一床的家庭比较会让婴儿趴睡和使用较软的床表面。(31)

3以族群为基础的前瞻性研究

唯一一个以族群为基础讨論同睡一床和婴儿猝死症的前瞻性研究是英国做的。(2)调查员发现:

?和婴儿亲子共眠在一张沙发上与婴儿猝死症的特别高风险有关。

?当婴儿不是一直睡在父母的床上,而是有一段时间被放回自己的小床上时,共睡一床不会增加婴儿猝死症的风险。

?当父母不吸烟或是婴儿大于14周以上,婴儿睡在父母床上和婴儿猝死症的风险没有关聯。

?较小婴儿共睡一床的危险与父母酗酒,家中过度拥挤,父母极度疲惫,及婴儿盖太厚重的被可能是有相关。

?与父母睡同一房间,婴儿猝死症的风险较小。

此研究的结语說因为最近的直接观察的资料,我们逐渐了解母亲婴儿共睡一床造成複杂的交互作用,和独自一人的睡眠截然不同。在轻易贴上“安全"或“不安全"的标籤之前,需要更详细的研究。他们亦指出也许不是同睡一床,而是同睡一床发生时的特别情境造成的危险。就社会政策和健康教育而言,有些情境是可能被修正的这句话有其重要的含意。

4 民族的多样性

在亲子共眠是常态的亚洲文化裡,婴儿猝死症的比率是低的。然而,有人辩称这些文化中的亲子共眠和美国的同睡一床是不同的。Blair他们的研究发现"在香港,婴儿睡在一个坚固的床面上距離母亲一个手臂远,或者在太平洋群岛上,婴儿是睡在床上面而不是在床裡面,这与睡在软床垫上与母亲直接接触且盖着厚羽绒被的宝宝是不同的环境。"

有关同睡一床的一个大规模前瞻性使用多变數分析的研究研究发现民族/种族和同睡一床有最明显的关聯性。在所有追蹤期间,黑人、亚洲人和西班牙人母亲比白种人母亲同睡一床的比率高出四到六倍。(24)阿拉斯加原住民亲子共眠的比率很高,当地一个最近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与亲子共睡一床有关的婴儿猝死症,都发生在父母合併有使用药物的病史,婴儿趴睡或睡在睡椅或水床表面有关。(32)

5 控制下的实验室研究

McKenna等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同睡一床,发现与母亲同睡一床的婴儿睡眠第三和第四期较短,较多睡眠觉醒。对婴儿猝死症而言这可能是保护作用,因为熟睡和较少的觉醒被认为是婴儿猝死症的可能危险因子。(3;33-36)

6 父母亲的因素

父母亲的其他因素对同睡一床风险的影响仍不清楚。Blair等的研究发现母亲喝酒超过2杯( 1杯=360cc的啤酒,150cc的葡萄酒或 45cc的蒸馏酒)及父母亲过度疲勞与婴儿猝死症有关聯。(2)然而,紐西蘭的研究并未明示与饮酒有清楚的关聯。(20)只有一篇婴儿猝死症个案研究讨論肥胖的角色。他们发现了同睡一床的母亲平均怀孕前体重比没有同睡一床的母亲

來得重。(7) 如果认为压到是婴儿窒息的机制,那些和婴儿同睡一床人的心理及生理狀况是重要的,这样的假设是蛮合理的。

未來研究建议

A 母乳哺育医療协会呼吁进行更多研究,以便更清楚了解亲子共眠及和同睡一床的好处和风险,以及它们和母乳哺餵的关聯。

B 本协会担心因为错误的资料收集及结論,而导致亲子共眠及同睡一床被禁止。如果來自医療检查者的资料要被用于研究,检查者应该建立研判无法解释的婴儿死亡之调查程序,使用公平且标準化了的方法调查,包括详细的现场调查。 资料收集一定要是合乎科学,能作証的,而且包括:

?床的物理环境

?婴儿睡在床上的姿势

?同睡一床的人(们)

?与婴儿同睡一床成人的生理及心理狀态

?婴儿死亡时的医学狀态

完整且仔细解剖,和由受训过无偏見的调查者探访死亡发生处一样是必要的。

C 研究人员应该採用经适当设计、公平且前瞻性的程序,同时有标準化、定义明确的资料收集方法。这样的研究应该有控制组资料以做对照。研究应该是以族群为基础的,如此才可以计算因为同睡一床/亲子共眠而造成的婴儿猝死症及压到窒息的真正风险。要计算风险及和没有採取同睡一床或亲子共眠的人口做比较需要一个分母。在最后的分析中,重要的是与同睡一床有关的危险可修正"因素" 不应该被视为同睡一床本身。同时也需考虑美国民族的多样化。

持续研究亲子共眠对婴儿行为,婴儿猝死症和母乳哺育的影响是必要的。

參考资料

(1) McKenna JJ, Thoman EB, Anders TF, Sadeh A, Schechtman VL, Glotzbach SF Infant-parent co-sleeping i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infant sleep development and the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leep 1993; 16(3):263-282

(2) Blair PS, Fleming PJ, Smith IJ, Platt MW, Young J, Nadin P et al Babies sleeping with parents: case-control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isk of the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CESDI SUDI research group BMJ 1999; 319(7223):1457-1461

(3) McKenna JJ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 the role of parental breathing cues and speech breathing adaptations Med Anthropol 1986; 10(1):9-92

(4) McKenna JJ, Mosko S Evolution and infant sleep: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fant-parent co-sleep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IDS Acta Paediatr Suppl 1993; 82 Suppl 389:31-36

(5) McKenna JJ, Mosko SS Sleep and arousal, synchrony and independence, among mothers and infants sleeping apart

and together (same bed): an experiment in evolutionary medicine Acta Paediatr Suppl 1994; 397:94-102

(6) Byard RW, Beal S, Bourne AJ Potentially dangerous sleeping environments and accidental asphyxia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Arch Dis Child 1994; 71(6):497-500

(7) Carroll-Pankhurst C, Mortimer EA, Jr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bedsharing, parental weight, and age at death Pediatrics 2001; 107(3):530-536

(8) Drago DA, Dannenberg AL Infant mechanical suffocation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0-1997 Pediatrics 1999; 103(5):e59

(9) Kemp JS, Unger B, Wilkins D, Psara RM, Ledbetter TL, Graham MA et al Unsafe sleep practices and an analysis of bedsharing among infants dying su弟弟enly and unexpectedly: results of a four-year, population-based, death-scene investigation study of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and related deaths Pediatrics 2000; 106(3):E41

(10) Nakamura S, Wind M, Danello MA Review of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 placed in adult bed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1999; 153(10):1019-1023

(11) United States Consumer Products Safety Co妹妹ission CPSC warns against placing babies in adult beds SPSC Document #5091 1999

(12) Rosenberg KD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and co-sleeping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0; 154(5):529-530

(13)Thevenin T The family bed East Rutherford, NJ: Avery Publishing Group, 1987

(14) Sears W, Sears M The 宝宝 book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3

(15) La Leche League International The womanly art of breastfeeding 5 ed Schaumburg, Illinois: 1991

(16) McKenna JJ, Mosko SS, Richard CA Bedsharing promotes breastfeeding Pediatrics 1997; 100(2 Pt 1):214-219

(17) Mitchell EA, Taylor BJ, Ford RP, Stewart AW, Becroft DM, Thompson JM et al Four modifiable and other major risk factors for cot death: the New Zealand study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1992; 28 Suppl 1:S3-S8

(18) Mitchell EA, Esmail A, Jones DR, Clements M Do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risk factors explain the higher mortality from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in New Zealand compared with the UK? N Z Med J 1996; 109(1030):352-355

(19) Mitchell EA, Tuohy PG, Brunt JM, Thompson JM, Clements MS, Stewart AW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following the prevention campaign in New Zealand: a prospective study Pediatrics 1997; 100(5):835-840

(20) Scragg R, Mitchell EA, Taylor BJ, Stewart AW, Ford RP, Thompson JM et al Bed sharing, smoking, and alcohol in the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New Zealand Cot Death Study Group BMJ 1993; 307(6915):1312-1318

(21) Scragg R, Stewart AW, Mitchell EA, Ford RP, Thompson JM Public health policy on bed sharing and smoking in the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N Z Med J 1995; 108(1001):218-222

(22) Rigda RS, McMillen IC, Buckley P Bed sharing patterns in a cohort of Australian infants during the first six months after birth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00; 36(2):117-121

(23) Changing concepts of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implications for infant sleeping environment and sleep position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ask Force on Infant Sleep Position and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Pediatrics 2000; 105(3 Pt 1):650-656

(24) McCoy RC, Hunt CL, Lesko SM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bedsharing and breastfeeding PediatrRes 47[4], 154A 2000

(25) Tuohy PG, Smale P, Clements M Ethnic differences in parent/infant co-sleeping practices in New Zealand N Z Med J 1998; 111(1074):364-366

(26) Willinger M, Ko CW, Hoffman HJ, Kessler RC, Corwin MJ Trends in infant bed sha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3-2000 The national infant sleep position study Archives of Pediatrics Adolescent Medicine In press

(27) Ford RP, Taylor BJ, Mitchell EA, Enright SA, Stewart AW, Becroft DM et al Breastfeeding and the risk of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Int J Epidemiol 1993; 22(5):885-890

(28) McVea KL, Turner PD, Peppler DK The role of breastfeeding in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J Hum Lact 2000; 16(1):13-20

(29) Mitchell EA, Scragg L, Clements M Factors related to infants bed sharing N Z Med J 1994; 107(989):466-467

(30) Scragg RK, Mitchell EA Side sleeping position and bed sharing in the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Ann Med 1998; 30(4):345-349

(31) Flick L, White DK, Vemulapalli C, Stulac 宝宝, Kemp JS Sleep position and the use of soft be弟弟ing during bed sharing among African American infants at increased risk for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J Pediatr 2001; 138(3):338-343

(32) Gessner BD, Ives GC, Perham-Hester KA Association between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and prone sleep position, bed sharing, and sleeping outside an infant crib in Alaska Pediatrics 2001; 108(4):923-927

(33) McKenna JJ, Mosko S, Dungy C, McAninch J Sleep and arousal patterns of co-sleeping human mother/infant pairs: a preliminary physiological study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 Am J Phys Anthropol 1990; 83(3):331-347

(34) Mosko S, Richard C, McKenna J Infant arousals during mother-infant bed sharing: implications for infant sleep and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research Pediatrics 1997; 100(5):841-849

(35) McKenna J, Mosko S, Richard C, Dru妹妹ond S, Hunt L, Cetel MB et al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infant-parent co-sleeping: mutual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fluence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SIDS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Early Hum Dev 1994; 38(3):187-201

(36) Mosko S, Richard C, McKenna J, Dru妹妹ond S, Mukai D Maternal proximity and infant CO2 environment during bedsharing and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SIDS research Am J Phys Anthropol 1997; 103(3):315-328

本资料只提供医療人员受训參考,未经本学会同意请勿翻印或转载。

ABM Executive Office

191 Clarksville Road

Princeton Junction, NJ 08550

Toll free: 1 877-836-9947 ext 25 Fax: 1 609-799-7032

Local/International: 1 609-799-6327

Email: [email#160;protected]

赞同 0 0 发布于 2年前 (2022-02-01) 评论
宝贝妈妈 宝贝妈妈

我觉得只要多加注意

意外还是可以避免的

我家双胞胎满月后就常常跟我们一起睡床上

3M后更是一家四口睡在一起

不过我家的床挤上6个大人应该没问题

当初我们也是担心大人会压到孩子还有孩子会不会从床上掉落的问题

所以

刻意把床变矮+加大

把弹簧床移到地上跟原来的床板并排

上面放上床垫

之后又因为孩子睡觉会翻来翻去又再增大了一次

只要大人注意小心

共枕眠还是OK吧

赞同 0 0 发布于 2年前 (2022-02-01) 评论
明爸 明爸

【读者来函】 黄筑榆、郑夙芬(2006).降低婴儿猝死症发生的危险--执行安全睡眠措施.刊登于护理杂誌53卷4期11-16页。

【Letter to the Editor】 Reducing the Risk of 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Through Safe Sleep Practices

陈昭惠 高美玲*

黄筑榆、郑夙芬二位学者于护理杂誌2006年第53卷4期,提及美国小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2005)针对降低婴儿猝死症(su弟弟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的预防措施,其中有关睡眠环境及使用奶嘴之建议,笔者们根据文献资料有不同之意见,特此提出与各位先进及同道分享:

㈠ 婴儿应该睡哪里?

作者们引述美国小儿科医学会(AAP)于2005年十月发表声明建议父母不要亲子共睡一床,以免增加婴儿猝死症。AAP在发表此声明后,在国际性组织(如:英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医师母乳哺育学会、国际泌乳顾问学会、国际母乳)引起相当多的讨论并发表不同看法之声明。因为研究早已经证实亲子同床(bed sharing)有助于母乳哺育(Ford, Taylor, Mitchell, 1993; McKenna, Mosko, Richard, 1997),而母乳哺育又可以减少婴儿猝死症(McVea, Turner, Peppler, 2000)。

婴儿究竟应该睡在哪里,其实无法用单一的说法给予建议,因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这个决定。文献中认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为婴儿与父母的生物需求及文化背景(陈,2006)。若就人类生物发展来看,自古以来母亲婴儿同睡是最符合生物性的睡眠安排,因为不这么做的话,是很难哺餵母乳的(Richard, Mosko, McKenna, Dru妹妹ond, 1996)。另外,因为婴儿与母亲常有脸对着脸的身体关係,研究发现母亲呼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许是刺激婴儿持续呼吸的一个因素(Mosko, Richard, McKenna, Dru妹妹ond, Muskai, 1997)。睡眠的安排与文化也有很大的关联性(Owems, 2005),目前诸多文献的建议多来自美国—建议婴儿应该是一人独自睡在一个房间以培养其早期独立。但在很多文化中亲子同床共眠其实是常态,在这些文化认为婴儿从小就和父母一起睡,比较能和人亲近,有助于他们了解及学习与他人互动(Jenni O’Connor, 2005)。因此,重点不在「婴儿应该睡哪里?」,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婴儿的看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养育方式及睡眠环境的安排,对于婴幼儿睡眠问题的看法也就有不同,并没有哪一种方式是绝对的对错。所以应该将重点摆在「婴儿睡眠的环境是否安全?」,因为无论「亲子同床」或是「亲子同房」都有应需要注意的睡眠环境安排(详细注意事项请参考陈昭惠医师2006年「给婴儿安全的睡眠环境」一文)。因此,无论宝宝睡哪里,医护人员都应教导父母营造安全睡眠环境的注意事项,以兼顾宝宝的身心需求(高,2005)。

㈡ 睡眠时间使用奶嘴

作者引用AAP之建议:一岁以内之婴儿在睡眠期间使用奶嘴,因为奶嘴使婴儿不会睡得过深,且促使婴儿舌头前倾,可减少呼吸道阻塞的机会,因而减少SIDS的发生率。作者们提出的这两项理由皆是哺餵母乳可以达到的目的,然而餵母奶还有其他优点是奶嘴所不及的,例如:

1 学者认为SIDS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毒性细菌感染等有关,餵母奶可以减少婴儿罹患这些疾病,进而减少SIDS的发生率(McVea et al, 2000)。

2 母乳含有一些微量营养素(如脂肪酸、carnitine等),这些微量元素被认为和减少SIDS有关(Byard, Makrides, Need, Neumann, Gibson, 1995)。

基于上述理由,笔者们认为应该建议哺餵母乳来减少SIDS的发生率,而非建议已经哺餵母乳的妈妈们夜间採用奶嘴而忽略了最天然的保护品—母乳。

赞同 0 0 发布于 2年前 (2022-02-01) 评论
小恶魔的魔法妈 2 小恶魔的魔法妈 2

这种"同睡"的重点在于"看你怎么睡"

我两个宝贝从小都是和我们同睡一张床

(从没睡过婴儿床)

现在也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过程平顺,安稳无任何意外过

如果跟宝贝同睡时

大人是睡的 "你睡你的,我睡我的" 的心态

那警觉性低成如此跟谁睡都不妥吧

一般正常情况下

如果宝贝睡在旁边

照顾者是不会睡的很沉,很死的

稍微宝贝一有动静都会被影响而睁开眼稍微观察一下

而不是宝贝睡宝贝的我睡我的

很多和宝贝同睡的人根本都是警觉性不够

如果是一个睡眠一定都睡的很死很沉的人

那根本不要去考虑同睡的问题

因为不管是谁睡在身旁,万一有事情

睡的沉的人永远天亮才知道有意外

在同睡的时候如果把自己换成宝贝的角度

布置好一个安全的环境

把自己的睡眠警觉调到最高

那同睡根本没有那么可怕危险

换句话说

不管宝贝睡的是婴儿床还是一起同睡

大人或照顾者本身的警觉性就是要高很多

所以这种问题根本取决在大人的责任感上

赞同 0 0 发布于 2年前 (2022-02-01) 评论